日前,教育部召開“教育這十年”“1+1”系列第十場新聞發(fā)布會,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生資助改革發(fā)展成就。據介紹,10年來,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,年資助人次從2012年的近1.2億人次,增加到2021年的1.5億人次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再因學費問題而失學,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再為生活費用發(fā)愁,不再因經濟問題而輟學。
一組組帶有溫度的數據,振奮人心;一個個美好現實,令人動容。無論實現資助政策“所有學段、所有學校、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”全覆蓋,還是全國范圍內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(tài)清零,因貧失學、輟學已成為歷史,都是了不起的成績,每一項成就都標注著教育發(fā)展的刻度,都塑造并改變著受資助學生的命運。
比如“溜索女孩”余燕恰、涼山小伙蘇正民,他們一個考上昆明醫(yī)科大學,一個考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,都是在資助政策的保障之下,努力奮斗,實現夢想。余燕恰曾動情地說:“我家里很困難,許許多多愛心人士不求回報,資助我讀書,鼓勵我不能放棄。”
無獨有偶,蘇正民在畢業(yè)論文致謝道:“無數恩師與摯友,毫無保留地給予了我這個‘小男孩’家人般的溫暖與幫助,讓我的大學生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?!睆脑诖謇飵椭?,獲得定向資助,到考上大學后又獲得免息助學貸款、國家助學金等一系列政策幫扶,蘇正民一路走來,順利完成學業(yè),與資助分不開。
十年資助不尋常?!叭珖塾嬞Y助學生近13億人次”背后,有無數像余燕恰、蘇正民一樣的獲益者。涓滴善意,匯聚成光,照亮了他們的前程,也激勵他們逐光而行。更重要的是,資助政策不只是幫助了多少人,而是確立了穩(wěn)固而有力量的制度安排。
據了解,我國學生資助已形成投入上以政府資助為主、學校和社會資助為輔,方式上以無償資助為主、有償資助為輔,對象上以助困為主、獎優(yōu)為輔的中國特色學生資助體系,涵蓋28個中央政府資助項目,“獎、助、貸、免、勤、補、減”多元政策相結合,年資助人次1.5億,年資助金額2600多億元,為世界提供了學生資助的中國方案。簡言之,這一資助體系既具有可操作性,還具有可持續(xù)性,不僅惠及全國學生,還供國際社會所參照。
由此便引申出一個話題,這種資助體系于教育意味著什么?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,要不斷促進教育發(fā)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,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。顯然,建立成熟而完備的學生資助體系,既是制度優(yōu)越性的體現,也是捍衛(wèi)教育公平的體現。
從“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”,到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”,再到“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”,這是莊嚴的承諾,更是堅實的行動。那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獲得資助而改變命運,不僅能夠阻斷貧困代際傳遞,更能幫助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,乃至國家的棟梁之材。
還要看到的是,我國建立的學生資助體系,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循環(huán)效應。一大佐證是,數十萬名受助師范生投身農村基礎教育,明顯改善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素質;66萬名受助高校畢業(yè)生扎根基層就業(yè),明顯優(yōu)化了基層干部隊伍和專業(yè)人才結構;143萬受助大學生應征入伍報效國家,為我國實現強軍目標輸送了一大批優(yōu)質兵員。
仍以余燕恰、蘇正民為例,他們大學畢業(yè)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“回家”。一個說,“家鄉(xiāng)醫(yī)療資源不充足,從事醫(yī)療工作一直是我的夢想”,學成后為家鄉(xiāng)作貢獻;一個說,“唯有繼續(xù)努力學習、帶著知識回到大山,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”,學成后回大涼山支教。從他們身上,能夠看到當年青春的追求,還能領悟到教育的真諦。
教育興則國家興,教育強則國家強。教育事業(yè)是民生工程,也是民心工程。把教育擺在優(yōu)先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位置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堅定推進教育公平,不斷完善資助體系,讓更多的學生受益,讓教育結出更多碩果,讓教育的意義進一步彰顯出來,方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有力的支撐。
(作者系媒體評論員)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2年09月02日第2版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solnowa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