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回放
正值開學季,許多高校迎來一個個勵志青年,他們紛紛走進媒體視野:出生時即被診斷為腦癱的劉鑫成功保研北航;外賣小哥高帥旗白天送外賣深夜學習,撐起四口之家,最終跨專業(yè)考研上岸上海交大……他們有的身殘志堅,有的兼職考研,靠自己的力量拼出一片坦途。
主持人語
圍繞苦難與成就展開的勵志故事在內容市場上從來不缺觀眾。這些勵志青年跌宕起伏的經歷給我們內心帶來深刻的觸動,同時也不禁引人深思:人生不易,我們該如何與苦難和解,書寫屬于自己的勵志人生?
來自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三位同學,嘗試給出自己的認識和思考。
大多關于殘障學子的新聞報道實際上沿用了一個行文模板——挫折、堅持、成功。這也是大多數勵志故事的展開方式。故事意在凝心聚力,初心是正確的,然而當“雞湯”的含量逐漸加重的時候,勵志故事離其初心似乎越走越遠了。
人們對勵志往往有著不同的認識。有人在勵志故事里找到了前進的標度,收獲了力量與信心;也有人反感甚至攻擊勵志,因為這些故事離他們太遙遠了。“努力就能上交大”的例子并不是時刻在發(fā)生。大多數人的生活是瑣碎的,他們的故事并不遵循勵志故事的模板。沒有成功,沒有大志已酬,沒有鮮花與掌聲。
但是,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,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平凡的視角,勵志的故事可以自己執(zhí)筆。從看見路邊夾縫中的小花到書上不可思議的生命奇跡,從路邊的小攤販到電影里不平凡的路人,那些不怎么勵志的細節(jié),只要用心去觀察、體悟,它們也可以成為勵志故事。
勵志故事的能量不在于故事本身,而在于讀者如何感受故事。人各有志,感受能力與角度也不同,那些千篇一律的勵志報道不能完全回應真實存在的人的需求,唯有自己導演、自己出鏡才能打造最能治愈自我的勵志故事。
那些不怎么勵志的故事,那些獨屬于自己的故事,那些不曾存在于他人故事里的故事,才是不可復制、無限再生的能量源泉。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2年09月13日第2版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solnowa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