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2日下午,“天宮課堂”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。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、劉洋、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,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。
綜觀整堂課,時時可以感受到豐富的科學知識、可貴的探索精神,處處折射出巧妙的課堂設計、科學課本身有趣有益的一面。無論是3名航天員在軌展示介紹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,還是演示微重力環(huán)境下毛細效應實驗、水球變“懶”實驗,做太空飲水、玩轉扳手等趣味活動,都讓人大開眼界、大呼過癮,可謂樹立了好的科學課示范。
何為好的科學課?首先體現在設計上。例如,為了更好實現天地共播一粒種,有學校讓學生提前播種水稻,并進行觀察記錄。有了事先的學習和了解,此次與植物和水有關的科學課因而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。好的科學課也體現在實驗過程中。例如,同樣是做水管吸水實驗,實驗場地不同,效果迥然不同,背后則是水的表面張力隨重力變化而變化的科學原理。好的科學課還體現在師生之間的高質量互動上。學生們分別提出的“天上與地下的流體現象為何差異那么大”“植物在太空的生長周期與地面是否有區(qū)別”“植物在太空為何也能向下生長根須”等問題,都是細心觀察思考后極有意義的課堂生成。航天員簡明扼要回答之后,還適時點撥、循循善誘,鼓勵學生深入思考,使科學課充滿溫情,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,也觸動了他們的心靈,全方位凸顯了科學課的育人價值。
由此可見,“天宮課堂”的意義,不只是簡單地上一堂科學課,讓學生看到科學的神奇,還要激發(fā)學生想象力,激勵學生獨立思考、舉一反三、小心求證、不怕失敗,使科學精神的種子深植于他們內心。從這種角度看,“天宮課堂”在滿滿的科學元素之外,更是一堂展現祖國科技創(chuàng)新、感悟偉大航天精神、增進民族自信的德育課。
當下,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,科技創(chuàng)新在黨和國家發(fā)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。而全面提升自主創(chuàng)新能力,需要從娃娃抓起,從引導青少年愛上科學、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(yǎng)開始,從上好每一節(jié)科學課做起。在這方面,黨和國家實際上非常重視。如2021年6月,國務院印發(fā)了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(guī)劃綱要(2021—2035年)》,提出在“十四五”時期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,激發(fā)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,增強青少年科學興趣、創(chuàng)新意識和創(chuàng)新能力,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,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。
打造學生喜歡的好的科學課,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做好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的有效銜接,引導中小學充分利用科技館、博物館、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,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;組織高校、科研機構、醫(yī)療衛(wèi)生機構、企業(yè)等開發(fā)開放優(yōu)質的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,鼓勵支持科學家、工程師、醫(yī)療衛(wèi)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。學校層面則要做好課程設計,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學精神,在課程和活動中激發(fā)學生的科學家之夢。例如,以“天宮課堂”為契機,學校可以將航天員提出的問題作為課外作業(yè),鼓勵學生去自主探究;可以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學生的“科學之問”,請專家予以回答,或者進行主題式探究;可以在固定時段開展科技節(jié)、科學營、大師講堂等科學教育活動,將科學活動與地域特色、學校文化、德育活動等巧妙結合在一起。
科學普及意義非凡,任重而道遠。家校社攜手努力,讓科普課成為青少年心中最難忘的一課,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才會愛上科學,傳承老一輩科學家追求真理、創(chuàng)新奉獻、胸懷祖國的精神,走向星辰大海、探索宇宙奧秘,成為科技強國的中堅力量。
(作者系本報記者)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2年10月25日第2版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solnowa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