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新修訂的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(2022年版)》頒布,其中提出“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、社會生活的聯系”“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、社會實踐的結合,充分發(fā)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”,倡導“做中學”“用中學”“創(chuàng)中學”。這些要求表明新時代課程育人的內涵和質量觀發(fā)生了深刻轉變。那么,如何將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?很多教師心存疑惑,不知道從哪里下手。
近日,《現代金報》上的一則新聞,引發(fā)語文教育界熱議,能給我們不少啟發(fā)。據報道,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(qū)第十屆語文課堂節(jié)上,呈現了兩堂別開生面的初中語文課。課堂上,一位老師從“寫一篇蘇軾的微信推文”這一任務出發(fā),引導學生梳理蘇軾生平,并運用“比讀”策略,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蘇軾不同時期人生態(tài)度的異同。另一位老師創(chuàng)設了“化身竹林七賢,發(fā)一條‘彈幕’”微項目情境,引導學生提煉一則優(yōu)秀“彈幕”所需要具備的關鍵詞。
語文教學的改革,一言以蔽之,還是堅持守正創(chuàng)新。守正,就是守住立德樹人的根本底線,守住語文學科的特有屬性和育人價值,追求文以載道、以文化人。創(chuàng)新,就是讓語文學習與生活真正相融,不斷更新語文學習的情境、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、整合語文學習的內容??傮w來看,就是讓語文學習與時代緊密接軌,不斷更新語文教學方式、優(yōu)化輔助學習的技術、提升語文學習的質量與效能。
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(tǒng)一,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。在這兩堂語文課上,教師在指導學生時重思維、重遷移、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這種大單元教學所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的整體性、系統(tǒng)性、結構化,正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價值追求之一。它很好地印證了“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”的理念,詮釋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、實踐性課程。
面對新形勢新要求,必須變革課堂樣態(tài),回歸育人本位,不斷探索與實踐,以新、奇、趣、美的思維激發(fā)創(chuàng)新意識,為學生的終身發(fā)展打下堅實基礎。為此,教師應在三個方面著力:
一是全面理解學科核心素養(yǎng)的內涵。在教學準備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,樹立正確的教師觀、學生觀、教材觀。同時,打開思路,聯系生活和學生的興趣點,建立課程意識,研讀教材,為落實學習目標做好各項準備,真正實現教師的主導地位。二是學習相關理論和研究。情境創(chuàng)設、任務活動設計是新的理念和方式,也是大多數教師比較陌生的教學方式。教師要盡可能地學習相關的理論和研究,把研究成果吸收轉化,關注生活、關心時代發(fā)展,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并習得知識和技能。三是嘗試多種課型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。要突破過去較為單一的教學課型,采用豐富多樣的課型。語文教學中,可以將單篇文本教學、群文閱讀教學、整本書閱讀教學等不同課型有機結合,這樣有利于全面培養(yǎng)學生的閱讀素養(yǎng)。當然,在追求創(chuàng)新時,既要避免出現不符合生活實際的假情境和假任務,也要厘清學科邊界,防止脫離語文學科性質的學習行為。
(作者系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原副局長)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2年12月01日第3版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solnowa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