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幼兒園中,我們嘗試以“兒童的哲學”構建兒童的活動。因此,教師對“兒童的哲學”的理解是活動開展的基礎。如何帶領教師體悟“兒童的哲學”?影子學生是我們經(jīng)過不斷嘗試并提出的一種浸入式教研形式,它依托常態(tài)化半日活動看評,僅僅將教師參與方式進行小小的調(diào)整,就在原有的常態(tài)教研基礎上,幫助教師關注到了孩子的“原體驗”,傾聽到了孩子的“原聲音”,逐步帶領教師完成理解“兒童的哲學”的第一步。
影子學生,顧名思義,就是成為一個有如“影子”的學生,這里的影子特指“兒童的影子”,即教師以“兒童的影子”這一身份,進入班級半日活動,作為另一種意義上的“學生”,在班級的半日活動中與兒童共同生活、共同學習、共同運動、共同游戲。
在成為影子學生的過程中,教師要做到在交流、溝通時與兒童保持平視;要主動身處兒童當中;在活動中盡情去感受、理解兒童。
“混”入兒童,看見兒童
看見兒童是我們對教師提出的要求,但看見兒童不僅是看到兒童的身影。當教師帶有某種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時,他看見的一定是主觀的。對教師來說,觀念的轉(zhuǎn)變很難通過理論的學習或純粹的思考來完成,因此,身體力行是一種調(diào)整視角的方法。通過影子學生的體驗,教師會不自覺降低視線,無意識被帶入兒童角色,沉浸于兒童的生活氛圍中。
一次半日活動看評,我們請教師以影子學生的身份進入班級,觀察半日活動組織,活動中,影子學生同孩子吃在一起、玩在一起。
影子學生(小向):“我看到了‘不同的孩子’,有的總愛親親、抱抱別人;有的愛分享在家里和爸爸媽媽的談話;有的熱情主動地教我做早操,每個動作做完都要扭過頭看看我……”
成為影子學生,孩子鮮活可愛的身影、獨特的與世界交往的方式,不自覺地在教師的視野中凸顯,這時教師完成了第一步——看見兒童。
影子學生的發(fā)現(xiàn)不僅僅是看見兒童,當脫離教師這一身份走進班級,沉浸于兒童群體中,“影子故事”接踵而至。
影子學生(小何):“戶外活動時,我回隔壁(教師所在的班級)喝水。孩子自己喝完水后,跑到我們班門口喊我:‘走,你喝完了沒,快點兒出去玩了。’那一瞬間,我覺得我不是老師,甚至不是一個大人,透過他們小小的身體,我覺得我也變小了?!?/P>
影子學生(璐璐):“戶外游戲時,楠楠和我面對面站著玩爭奪游戲,游戲開始前我問她:‘你想贏還是想輸?’她笑著說:‘想贏。’‘好。’我答應道。游戲開始,她果然快速拿到積木,開心得跳了起來。第二次游戲她依舊很快拿到了,但她卻把‘勝利果實’給了我,說:‘我們是好朋友,我也想你贏。’”
孩子身上的真實,讓影子學生開始享受與他們在一起的感覺。這時,教師完成了第二步——靠近兒童。
與此同時,影子學生一步步走入兒童世界,在交往、互動中,影子學生逐漸開始與兒童共情。
影子學生(錦莉):“當我成為影子學生,和其他孩子一起玩、一起吃,我一直在思考:如果我是孩子,遇到不喜歡吃的水果,老師要我吃,我會怎樣?同時,如果我是老師,會怎樣處理,是繼續(xù)鼓勵孩子吃,還是遵從孩子的想法?這是矛盾的,卻值得我持續(xù)思考?!?/P>
影子學生(小牟):“今天在體驗早操活動中我遇到了一點兒困難,嘗試了兩次后,我選擇了放棄。我就想到平時班級活動中,有些孩子遇到了困難,我們有沒有真正理解他們,有沒有給他們一個緩沖的機會。平時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更多的是去鼓勵孩子,讓他們?nèi)L試,這會不會讓他們產(chǎn)生壓力?”
影子學生作為成人,具備相應的自省與反思能力。當觀念與行為產(chǎn)生矛盾、情感與認知發(fā)生沖突時,影子學生的同理心被調(diào)動,他們開始學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,影子學生的體驗完成了第三步——走進兒童。
靈活“變焦”,理解教育現(xiàn)場
完成影子學生的體驗后,影子學生與教研組織者需要坐下來一起展開對當天半日活動的研討。研討的第一環(huán)節(jié)著眼于整體半日活動的感受,目的是及時將影子學生中的“體驗感”進行留存,通過影子學生之間以及與教研組織者的對話,不斷將感覺進行抽取,梳理出背后的邏輯,延長影子學生的體驗感。
影子學生(麗瓊):“我今天終于理解孩子為什么喜歡在廁所里說話了,因為去廁所排隊洗手的時候,我也不自覺地和前面的孩子開始討論,這種感覺很輕松,所以我們應該更關注孩子真實的需求?!?/P>
教研組:“這其實就是孩子的‘原聲音’,那你認為教師忽視孩子真實需求的原因是什么呢?”
影子學生(麗瓊):“我們有時會被‘目的’牽引,這種目的可能是今天要把半日流程走完,或者是一直強調(diào)時間。而當孩子出現(xiàn)與‘教師的目的’不相關的情況時,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忽視、壓制、遺忘孩子的需求?!?/P>
影子學生的體驗就像是一個對孩子的“聚焦鏡頭”,而研討中我們回歸教師角色,再次將視線調(diào)整為半日全景,這種靈活變焦的能力在持續(xù)對話、探討中,不斷得到鍛煉,帶來的是教師對兒童群體及個體的多重關注。
以下是影子學生研討片段。
影子學生(芳芳):“我覺得今天我在真實地走進他們?!?/P>
教研組:“為什么會用‘真實’這個詞?”
影子學生(芳芳):“因為感覺是不一樣的,他們會主動牽我的手,但這不是喜愛老師的表達,而是作為兩個平等的人,我們互相選擇?!?/P>
教研組:“你作為老師的時候為什么做不到呢?”
影子學生(芳芳):“因為距離、高度,還有視角,作為老師的視角是整體的,而作為影子學生只針對面前的孩子?!?/P>
教研組:“那哪種視角才是合適或者‘正確’的呢?”
影子學生(露露):“其實無所謂正確與不正確。我覺得教師應具備雙重視角,比如在活動中,我要關注全體孩子,同時也需要關注個別需要,重點在于要把兩種視角進行調(diào)和?!?/P>
教師視角的靈活“變焦”是在活動中對兒童理解、關注的落地,它幫助教師實現(xiàn)了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的靈活切換。這種切換讓教師不但理解了“兒童的哲學”,也更加理解了教育現(xiàn)場,這樣教師就能為活動中的兒童提供更科學的支持。
轉(zhuǎn)變評價,調(diào)整半日活動
影子學生是半日活動看評的一種新模式,它基于半日看評而生,同樣也反哺于半日活動。完成對半日活動的研討后,我們會逐一從各環(huán)節(jié)入手,回歸半日活動的看評起點——對半日活動的安排、環(huán)節(jié)目標達成進行評價,以達到調(diào)整優(yōu)化半日活動的目的。
圍繞半日活動中的生活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評價時,影子學生(小黃)說:“今天我觀察到一個吃水果很慢的孩子,她把小番茄的汁水擠出來,滴到蘋果上,就像給蘋果抹上了一層番茄醬。慢悠悠地品嘗自己作品的她,正在享受生活,而不是完成一個規(guī)定步驟。幼兒園的生活不應有統(tǒng)一標準,比如要求同步,因為孩子在生活,而生活是沒有統(tǒng)一標準的?!?/P>
影子學生(佳佳):“我看到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,有的吃水果快是為了選到自己最喜歡的書,有的就喜歡慢慢品。老師是引導者,不是操控者,不能當作在完成任務,還要考慮孩子是否開心?!?/P>
又如,圍繞孩子學習,影子學生(小曾)說:“我今天成為影子學生,和孩子一起進入廁所洗手時,發(fā)現(xiàn)有個孩子一直在按壓泡沫洗手液的瓶子,導致整個水池都是泡泡。當時他非常專注,我很好奇他到底在干什么。于是蹲在他旁邊,只是看著。他按了一會兒,發(fā)現(xiàn)旁邊的我,悄悄對我說,你看這個瓶子好神奇,明明里面是水,為什么壓出來就變成了泡泡呢?”
在這樣的觀察中,教師關注到在半日活動開展過程中,孩子的探索及學習無處不在,也是班級活動生成的重要契機。
通過影子學生的角色代入,教師對半日活動的評價不再停留于結(jié)果上,而是更關注過程。同時,這種評價還能引發(fā)教師教育方法、策略的調(diào)整,幫助教師完成對半日活動的科學調(diào)整。
(作者單位系成都市第五幼兒園)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3年03月26日第2版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新聞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solnowa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