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回放
近日,有媒體聚集大學生社會實踐,講述了多個大學生在鄉(xiāng)村尋真問題、求真學問的故事。走向農村、心系家國、躬身實踐,成為越來越多青年學子經風雨、見世面,開闊眼界、增長本領的生動課堂。
主持人語
當下,大學生投身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的熱潮在很多高校掀起。審視這一現象發(fā)生的時代原因,思考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之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,有助于我們透過現象抓住本質。今天,來自3所不同高校的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(fā),剖析大學生投身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。評論篇幅雖不長,卻代表著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,其中的一些善意提醒也很有價值。
近年來,高校逐漸將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納入教學培養(yǎng)計劃,鼓勵大學生有目的、有組織、有計劃地深入基層、了解社會,進而完善知識結構,提高自身實踐能力。盡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在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、擴充和完善,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化、功利化、淺層化等問題。在此背景下,高校不僅要強化制度保障、健全服務機制,更要從實踐教育的頂層設計入手,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實踐觀。
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不是一個學習任務,而是一項服務工作。當前,很多高校的社會實踐局限于問卷調查、參觀考察等,個別大學生更是將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等同于走馬觀花、敷衍應付。為避免此類形式化問題,大學生需要樹立肯吃苦的信念,體悟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之于個人的積極意義,在從旁觀者、消費者向服務者、問題發(fā)現者的角色轉換中錘煉優(yōu)秀品格。
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不是一種加分工具,而是一次實踐訓練。當前,很多高校的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將總結報告作為考核的單一標準,忽略了學生的過程性表現,易使學生滋生“水學分”等不良心態(tài)。為避免此類問題,大學生需要樹立樂實踐的信念,培養(yǎng)從社會這所大學汲取養(yǎng)分的主動意識。
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不是一場戶外旅游,而是一場教育活動。當前,很多高校的社會實踐多為“暑期三下鄉(xiāng)”“三支一扶”等活動主題,形式相對單一,創(chuàng)新性不足。為避免此類問題,大學生需要樹立尋真知的實踐信念,帶著問題調研、帶著思考實踐,努力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性意見和舉措。
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離不開高校以及地方政府的合力探索與配合,更離不開大學生自身的價值體認與主觀能動。期待當代大學生能在充實的鄉(xiāng)村社會實踐中養(yǎng)成愿吃苦、樂實踐、尋真知的優(yōu)秀品質。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3年05月30日第2版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solnowa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